首页 > 微创新是不是创新,到底有没有意义

微创新是不是创新,到底有没有意义

微创新是中国特色的一个词,这个词是中国人(确切的是说是李开复)发明的,但是这个概念其实在互联网上早有了。中国的一些网站往往会背上剽窃者的骂名,我们似乎也对c2c习以为常,已经不把他当作一个贬义词来看了。

但是作为互联网从业者,每当看到国外用c2c来形容中国网站,我就有一种如芒在背的感觉。表面上看是国内外对创新的定义不同,国外管原创叫创新,国内觉得借鉴你的思路自己再创新也是一种创新,也就是微创新了。

我思考了一下国内外的一些网站,发现一些很有趣的现象。

成王败寇的世界

考虑下Friendster,Facebook和Myspace这三大社交网站之间的关系,很显然后两者是模仿者,我无法考证这几个网站初期是啥模样,不过我估计也长得差不多。不过现在也没多少人说Facebook抄袭Friendster,事情很明显Facebook如此成功,而且因为它的成功,使得他有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创新上。所以虽然他们起步差不多,但是到后来基本很难找到相同的印记。

所以这是个成王败寇的世界,你成功了所有的光环都属于你,不利于你的东西,会被自动忽略掉。

再创造更值的尊敬

注意我说的是再创造,举个例子就是Gmail。在它之前有在线邮箱吗?有!多吗?多!但是Gmail出来后,没人说它是模仿者,因为它几乎重新定义了在线邮箱的标准。同样也可以对iPhone有以上的分析,大家可以想一想iPhone之前我们的手机都是啥样,iPhone出来之后,一夜之间所有手机基本都一个模样了。

发现原有设计的缺点,重新再创造,是一件伟大的事情。

因此我似乎可以隐约抓到剽窃与创新之间那个模糊的联系了,或者说所谓的微创新那就是可以借鉴概念,但是要有自己的想法。因为如果要追根溯源,很难找到真正意义上的完全原创,只是借鉴多少的问题。

所以说可以借鉴别人的想法,但是更要有自己的想法。后者并不单是让你减轻道德上的负罪感,实际上它是你是否能够成功并超越的重要原因。

你的想法是什么呢?


创新也好,微创新也好,能创造价值就好。


太阳下面没有新鲜事
创新有两种
1、从无到有
2、从有到优

所谓微创新应该是后者,一般是通过现有事物的重新组合完成。国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改进越多,越有可能是革命性的产品吧。


我表示SF 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微创新。
看英文太累了。


不管是c2c,还是为创新。好的,一定会得到市场的认可,坏的,一定会被市场抛弃。不是成王败寇,而是适者生存。
引用一句超级土鳖的话:让用户的鼠标来投票。


学过《岳阳楼记》吗?

微斯人,吾谁与归?

翻译过来是:

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微」的意思是「没有」。所以,「微创新」就是「没有创新」,或者你也可以理解为「伪创新」。


《黑客与画家》有一句话:把事情作对比原创更重要

人们总是从模仿开始的,说话、写字、绘画、编程,在熟练之后才开始创作原创性作品。互联网也一样,如果只是漫无目的的模仿,很难想象和众多的模仿大军有什么区别。只有你对模仿对象产生热情时,才会探究他们从何而来,探究每一件事物背后的意义,寻找更好的答案。

打个比方:证明一个巨大的三角形是否为等腰三角形,别人测边长证明两边相等。你在证明的过程发现计算两个角度相等同样可以证明,这就是更好的答案。

当你熟悉了这一切时,模仿已经无法满足自己了,你会发现有那么多的地方可以改进,有那么多的东西值得挖掘。“天呐,他们的实现方式太糟糕了,肯定有更好选择,我们来实现吧”。久而久之,你就 hold 住了整个产品,甚至发现这个产品的更深远意义,然后来一次华丽的 Pivot,创新就出现了。

至于微创新,本质就是细微改变或改进,只是业界喜欢玩概念,跟流行“云XX”一样,概念一出就觉得像搞科技了。

再次引用 Paul Graham 的话——优秀作品的秘诀就是:非常严格的品味,再加上实现这种品味的能力。


前同事错刀正好以此为名出版《微革命》一书,讲过海底捞,说过周大炮,表过李小龙,还有更多人。

说实话这并没有解答我对“微创新”这个词本身理解带来的困扰。直到美团的朋友偶尔提到所谓“名词”:移动互联、云、o2o以及那些以没听过的,与其了解这些扯淡的名词,不如好好了解和认识一下这些现象后面的本质。

目标化和系统化作为利器能帮助我们有效推进项目和事态发展。从这点而言,定义某件事的意义及影响力能为我们谈“创新”提供更直接的参考。

A 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
B 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以上两点是我的看法,如@joyqi 所言 Gmail较之前的邮件服务商而言,在定义标准行业上做出重大的贡献,恰恰是对“提供更好方案”情况的说明和验证。

创新并非简单的发现新需求,将之逐渐概念化、产品化以至最终的商品化,而是提供之前的没有的新方案,在此程度上将产品和服务价值化。苹果设备带来的是娱乐消费领域的全新的感知体验,贝宝则是预热和普及虚拟交易市场的阿喀琉斯之踵。


微创新 是周鸿维提出来的. 具体实践之一 : 每次开机之后报告 开机速度, 占多少名--满足非专业人士的虚荣攀比心理. 仅此一点就可以看出这个概念是肮脏的.
微创新 vs 创新 类似与 Nokia vs Nokla. 山寨,空玩概念,炒作.........

无任何意义


学习可以从简单的模仿开始。然后在模仿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想法。所以我觉得,还是有意义的。


学习优秀的东西,吸取宝贵的经验,运用到自己的作品或者产品中,这本来是很合乎情理的事情。这个过程中,有创新,有借鉴,有模仿,有抄袭,不一定都那么泾渭分明,所以难免有争议。但有两种行为却让人鄙夷:

1、完全照抄,原样模仿。
2、抄则抄矣,却标榜创新。

你抄别人的东西也就算了,但不至于一点脑筋也不动,原封不动地抄,简单粗暴。这样的行为如果不得到揭露与批判,反而得到资助与赞许,必然会导致环境的沦丧。那样大家不再比谁更有创意,而是比谁抄得更快更像,然后借助与大佬、与风投、与圈子的关系,用既有的资源抢占市场。这样的环境,最后就是有资源的那群人,越来越放弃道德底线,无所不用其极,而原创者、草根们越来越难有突破的空间。

你抄别人的东西也就罢了,但不至于却反过来标榜说创新,或者扯什么微创新。你是神父你是方丈,你就得守清规戒律,因为你标榜道德标榜信仰,大家尊敬你信任你,以你为楷模,你享有万人的仰慕爱戴。但如果你这时去偷女人搞小姐,就应该遭到更严厉的批判。因为道德楷模一旦作恶,就会对社会造成更大的危害。创新也是一样,你创不出什么了不起的新,不会有什么问题,世界上的公司哪能都是发明电话发明汽车的。但如果顶着高标准的光环,却做低标准的事情,就会产生一种示范效应,让大家觉得既然xxxx那么高大全伟光正的都在抄,我抄抄算什么。相比个别人的不端行为,这种示范效应的危害性显然更大,也更应该被纠正。


亲,确切的说“微创新”是周鸿祎提出来的,但是被“科技界巨星”李开复发扬光大的!“微创新”这个词现在被越用越烂,并且成了很多抄袭者自我辩护的代名词。

我来谈下我个人的看法:

  1. 模式可以参考:美国的互联网环境领先我们目前来说是个事实,很多已经被验证的模式,一些好的东西,我个人认为是可以借鉴并且尝试本地化的,这种现象不只是中国有,在欧洲和俄罗斯也有很多模仿美国模式的项目。但是我个人非常反感和鄙视很恶俗的抄袭行为。
  2. 创新不是口号:很多公司都爱拿创新说事情,甚至有的公司的名字都加上“创新”两个字,我认为创新不是整天挂在嘴边的,是需要真正的去改进产品,让最终的用户和产品去说话。
  3. 不要停滞不前:学习和模仿总有一个阶段,如果一直跟在别人屁股后面,永远都无法超越。我认为做产品不仅要明确知道自己的方向还一定要有自己内在的东西。

下面是我之前在网上看到的两段文字,借此贴过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为什么美国可以频繁出现盖茨、乔布斯、贝索斯、扎个伯格这样人物,中国却少有。1、教育扼杀了创新;2、政府对企业只剥削,不服务,正规经营企业隐性成本太高。3、不尊重知识产权,创新得不到保护;4、天价房子,年轻人生存压力巨大,谈理想太奢侈。
西班牙世界报如是说:“中国的高房价正在毁灭年轻人的想象力。本来,大学刚毕业,他们可以吟诵诗歌,可以结伴旅行。但现在,他们必须为购买住房做准备,像中年人为了柴米油盐而精打细算。他们的生活是物质的,世故的,不能体验一段浪漫的人生,一个可以面向心灵的生活方式。”

我理解的,客观来讲,微创新就叫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周说的微创新故事大纲:大公司看中小公司产品,抄袭之再利用大公司资源,如UE试验(用户试用、问卷)等,找到一处改进点,打动了用户,最后再占着垄断的平台优势的抢走了小公司的市场份额。
总的,微创新即,找到G点,改变世界。


管他是啥创新呢,有用而且好用就行了

【热门文章】
【热门文章】